脚后跟粗糙裂口:脚气的另类表现
脚后跟皮肤增厚、干裂如树皮,甚至伴随疼痛或出血,许多人误以为是干燥或缺乏护理,却忽略了这可能是真菌感染的“伪装”。当红色毛癣菌等真菌侵入足部皮肤深层,不仅会引发典型的水泡、瘙痒型脚气,还可能以角质层过度增生、皲裂的形式表现,尤其易在秋冬季节加重,影响行走与日常生活。
真菌为何“盯上”脚后跟?
脚后跟皮肤厚、皮脂腺少,天然缺乏抑制真菌的脂肪酸屏障,为微生物繁殖提供了温床。若长期穿不透气的鞋袜、足部多汗,或与他人共用拖鞋、擦脚巾,真菌便可能通过微小伤口或角质层缝隙侵入。值得注意的是,部分人感染后无明显瘙痒,仅表现为皮肤粗糙、裂口,易被误认为是普通干燥,从而延误干预。
日常护理需“抗真菌+修复”双管齐下
单纯涂抹保湿霜无法解决根本问题,需选择含克霉唑、联苯苄唑等成分的乳膏,抑制真菌活性。使用前先用温水泡脚10分钟,软化角质后轻刮死皮(避免过度损伤),再薄涂药膏于裂口及周围皮肤,每日1-2次,持续2-4周。裂口较深时,可搭配含尿素或神经酰胺的修复霜,增强皮肤保水能力,促进愈合。
生活习惯的“防菌细节”
保持足部干爽是关键:运动后及时更换鞋袜,选择棉质或透气速干材质;避免赤脚接触公共浴室、游泳池地面;家庭中拖鞋、洗脚盆专人专用,防止交叉传播。饮食可增加富含维生素A、E的食物(如胡萝卜、坚果),辅助改善皮肤屏障功能,减少复发风险。
南京肤康皮肤病研究所提醒,若脚后跟裂口伴随渗液、异味或扩大至足底其他部位,需警惕真菌感染加重或合并细菌感染。此时应暂停自行用药,通过温和清洁保持局部干燥,并及时就诊进行科学干预。
便捷患者看诊,可通过网站直接预约挂号we provide network appointment registration service.
预约挂号